地铁支行是什么?
我第一次听说“地铁支行”这个术语,也是最近在研究上海地铁10号线二期再规划的时候看到的。 当时看到“地铁支行”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是银行在地铁里开设的网点,就像机场里有贵宾厅一样,银行网点的创新模式。 但接着往下读,发现“地铁支行”的概念比这要复杂得多——它其实是指一个地铁站点覆盖区域(通常是一个街道)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举个例子,假设某个地铁站附近只有两家银行有分支机构,一家在这边设了一个网点,那么这条线上的所有客户都去这家网点办业务,那么该行在这个地铁支行的规模就很大了;反之,如果附近有十几家银行设有分支机构,每家网点每天经过的客户大概有50人,平均下来每个网点每天只有400人左右,那么该行的地铁支行规模就很小。 我搜索了一下关于“地铁支行”概念的文章,发现这是2013年央行和财政部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中首次出现的词组,文中表述为“控制银行在交通方面的资金供给总量和结构,通过差别定价等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将更多资金配置到城市公共交通领域,逐步减少对公路客运和货运行业的信贷支持,避免 “地铁支行”类贷款的过度增长”。
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些关于“地铁支行”概念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不少指标计算的方法,甚至还引用了一堆计量经济学的公式。但说实话,我看完之后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文章的计算原理,也没能总结出通用的计算公式。因为不同的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所采用的数据、指标和时间范围都各不相同。 所以最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还是像以前一样简单粗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大家有兴趣继续钻研这个事情,我可以把找到的文章发到评论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