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在广州哪里?
番禺地处广东省广州市南部,南濒南海,东临广州大学城,西邻佛山顺德区、北靠天河区、黄埔区; 总面积786.26平方公里,2019年末户籍人口135.7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约460万),外来人口的比例超过7成。
历史沿革 番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汉代称番禺为番禺侯国或番禺县;晋代定番县,因“番”字笔划太多,难于书写,故简称为“番禺”,沿用至今。
秦末汉初,南越国以番禺为中心,东与闽粤一带的百越族诸国往来贸易,使番禺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之一。西汉时期,番禺县属交州治所,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分交州置广州,番禺县随属于广州。
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废番禺郡,改设广州总管府。唐朝天宝元年改广州节度为岭南节度,番禺县属之。宋朝绍兴十四年,高宗为宣抚使者,驻节于番禺,始建盖公祠。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设立广东道宣慰司,番禺属其管辖。明太祖洪武九年降广东道宣慰司为广东都司,番禺属之。清道光年间,广东巡抚乔用迁在《增城县志》中提及“番禺一邑,赋入不资,而徭役俱在增城境内。”可见当时番禺财力不足,多倚赖增城的经济实力。
民国成立后,废广东巡抚,设广东军政府,番禺属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在番禺县设立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进行统治。解放战争期间,中共珠江三角洲人民抗日游击队在番禺建立了四支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权领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的机构,设番禺县人民政府,隶属南路行政公署。1950年南路行署撤销后,划归西江专区,1958年又归佛山地区。
1983年至1992年是番禺撤县建市阶段。1992年6月经民政部批复同意恢复番禺县建制。至此,番禺县建制被撤消,改为番禺区,由广州市管辖。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番禺区位于北纬22°39′-23°05′,东经113°15′-113°35′之间。西邻佛山市顺德区,北接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区,东靠广州大学城和天河区,南滨南海。
地形地貌 番禺区西部及北部为丘陵地带,东部及南部为冲积平原,东南部是南海渔场的一部分。最高点为莲花山,海拔108米。
气候 番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多雨,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全年平均气温21℃左右。最热的月份是7月和8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8.6℃和28.4℃;最冷的月份是1月和2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5.1℃和14.6℃。年温差较小,但晨晚温差较大。春季潮湿阴雨,夏秋季节炎热多雨。年日照时间约1700小时,年降水量约1700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番禺土壤共有7个土类、12个亚类、25个土属、52个土种。其中,水稻土51个土种、潮土1个土种、石灰土4个土种、红壤3个土种。
水资源 番禺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24.9毫米,多年平均陆地地表径流量为2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资源主要有增江、西樵山系等。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可利用量达每日39万立方米,有“广州地下水第一泉”之称的花城温泉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海水量570万吨/天的狮子洋咸水灌溉工程。
生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番禺植物约有170科682属1336种,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其中有国家保护动物9种,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华南虎;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三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主要树种有木荷、樟树、相思树、桉树等。野生动物中有珍贵白颈长尾雉、穿山甲、原麝等。水生生物有淡水鱼类86种和浮游动物30多种。
矿产资源 已发现的矿物种类繁多,有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等各类矿产20多种,产地40余处。较有价值的矿产有陶瓷土、河沙、石料(花岗岩、大理岩)、贝壳、海砂、高岭土、稀土、磷矿、卤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