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什么叫深圳?
一座城市的叫法有很多种,一般都与之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联,那么深圳为什么叫深圳呢?
据考据,深圳在晋朝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少数民族南迁至此,倚山结寨,以戍卫边疆。其中,有个部落姓薛,人称“四世三公”的薛仁贵之后,因在南方开拓疆土有功,被周武帝赐姓“南”,并封为广州总管。此后,其子孙世袭广州职,至宋代仍存。南家族世居大埔县鸡云山的枫朗村,为了同音防扰,又称“南氏”,“姓氏无定制,以行第命氏”,因排行第8,又命居地为南塘,称“南塘翁”。 到了明代成化 壬辰年(1472年),广东总督张鉴在饶平、汕、潮、大埔四属之交界设置兴宁堡,以镇抚诸黎。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深圳里,立圳尾程村为总堡。当时,山左有薛氏祠堂,因东,故名为深圳图,以别于河南之深圳。
深圳名之由来,有说是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嘉应州(今梅县)试馆名士曾逢吉携子前来深圳里读书,遇暴雨,避居深圳墟薛氏宗祠,于此讲学授徒,继而兴起,此里改名深圳,以别于北方之深圳。另说,唐代以前,在今广东省龙岗区龙城街道附近,有两座山,分别是仙湖山和磨子山。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地,原是古代海滨之地。由于海岸泥沙淤积,逐渐扩展为陆,形成了溪谷。宋代以后,许多居民徙此耕种繁衍,形成村庄,名为“深圳”。
宋元以后,深圳又名“新安县”。元末明初,海丰民众为逃避海警,迁入今深圳域内,在海岛,筑城以居。故有“海返”村名。明武帝时,在饶平、海丰两县之界设立兴宁卫。明代田政的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汇总一块征收,称“亩拔”。因“亩拔”多征海疆田赋,激化了民族矛盾。又因境内盛产漆属器,地方名“生漆”,而人呼深峤,又以漆颜色深,又名深圳。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名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