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隍庙供奉的是谁?
说起“城隍”,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它可是古代民间信仰的祭祀对象之一。 《礼记·郊特牲》记载了“郊祀之礼”,其中的“郊”就是指“城外”;宋代儒学家张栻解释“郊”的定义时,也引用了这句典籍:“谓城之外,皆谓之郊。”(《礼记正义·郊特牲》)
人们用“城隍”来指代城外之地,还因为古代多数城市的建设形态,是“依水而建”、“顺河而居”,所以有“城”也有“隍”,它们就像现在城墙和护城河一般。 在古人眼中,城与隍是一对阴阳的关系——“城”为阴,“隍”为阳。
《礼记·檀弓下》中记载了这样的情节——宋国国君去世,鲁哀公派人前往吊唁,并送葬至城外。按常理来说,出殡是不允许进入城内,但鲁哀公特意破例,让宋国使者进入了都城。孔子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严厉地批评了鲁恭公,认为他的做法不符合礼仪规定。(《礼记·檀弓下》) 可见,古人是很重视“阴阳之别”的。
既然如此,城隍也就成了阴阳之间的媒介,它既是城市的保护神,又是沟通人鬼的神明。
说到这,你可能想要问了:既然城隍这么重要,那它的祭祀典礼应该很隆重吧? 其实不然,城隍的祭祀礼,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到唐代的时候已经相当简化了。按照唐制,城隍的祭祀由郡县定期举行即可,用不着朝廷亲自参与。到了明清时期,地方官员只要每年春季祭墓一次,秋季致祭一次就行了。(《日下旧闻考》)
当然,有些地方的祭祀礼仪会更为简单。如杭州的城隍爷,就只配在一个临时搭起的棚子里吃酒宴,被戏称为“冷饭头”。
至于城隍的神像,根据各地祭祀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规格。如果是在宫观里供着神仙,那么城隍通常都位于雷坛的下首,属于“位卑气傲”;可若是放在孔庙里与先哲们一起受香火,它就要受点儿委屈了——必须跪着接受祭祀,被视为“虽为神只,地位卑下”。(《礼记·郊特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