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多重时间?
谢邀,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宏观,我也尝试着答一下,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苏州作为普通地级市,在历史上没有做过省会,也没有做过首都(虽然清朝时苏州织造署属于京杭运河漕运的中心),所以城市发展缺乏像北京那样由京师带动全城的发展机遇,而是在江南地区一片祥和的氛围中自行发展起来的。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城邦主义严重,各板块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根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国的建制——吴国建都姑苏,但是吴王并没有把国土划给姑苏,而是划给了吴国都邑吴(今江苏南通)和越国都邑句章(今浙江宁波)。这样一来,尽管姑苏是吴国的政治中心,但是却得不到经济上的支持,只能靠自己的土地产出维持政府运转和军备建设。等到战国时期吴国国力衰落后,姑苏的经济更是得不到发展,沦为“小邦”。后来秦灭吴后统一天下,修筑了驰道,开通了直湖港(今苏州港口),使得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有所发展,但毕竟不能跟京城的福利相比。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制,吴国国力恢复,与汉廷抗衡,作为吴国的首都自然经济发达,但在整个大汉帝国中也只不过算是中上游的水平。东汉末年孙吴偏安一隅,据有吴会之地(长江中下游一带),东吴定都建业之后,为了适应江东风俗(江左多豪族,习风俗与中原不同)大力发展江东经济,使建业成为了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成了南方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东晋南渡之后,由于天子脚下士族豪强众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过高,很多士族选择搬到建业定居,使得建业的人口和经济又有不小的提升,加上当时长江水运便利,又出现了“石梁跨长江”的天桥景观(这座天桥直到唐初才因洪水损毁),因此建业的商业也非常繁荣,史书称“市肆殷盛,灯火通宵”。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南方士族门阀势力极强,地方官往往难以掌控,朝廷只能任其发展,地方大族往往凭借手中的权利和人脉关系大肆敛财,建康城内的豪门宅邸更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南齐书》中记载萧惠开的府第“屋宇崇丽,拟于王者”“台榭相望,幽邃窈窕,穷极奢侈。”这样豪华的建筑自然需要大量的木材,于是南朝除了伐木之外,还提倡竹编做墙,用竹木代替砖瓦,以竹代石,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也使得南京附近的树木被砍伐殆尽。
唐代时江南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粮仓和棉布产地,经济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但随着运河的修建以及水运的发展,南方的特产可以通过水运送至京都,再加上两税法实施以后南方税收的增加,南方在经济上的地位迅速超过北方。苏州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南方重要的手工业和商贸中心,唐朝时苏州已经是“人间重镇”。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建都杭州,但苏州由于经济发达地位并未下降,仍然是吴越国重要城市并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管丝绸纺织和贡品制作。北宋时苏州还是应奉局的所在地,而且由于水运便利,苏州的工商业更加繁盛,出现了“百匠汇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