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有哪些景点?
邓县,现邓州市已经升级为县级市,是南阳的代管市,因地处邓州而得名。 邓州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了。春秋时为邓国都城;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于此,称帝后封其兄刘仲为邓侯,故有邓邑、邓国之称;三国时改置邓县,北宋时改为穰县,元时又改为邓州至今。1988年撤县建市。 境内历史古迹众多,现存古遗址30处,古墓葬245座,古建筑和近代建筑近60余处。其中以“花洲书院”最有名气!另外白牛镇的白牛村还有一处宋代遗址“白牛城”,在唐代时期这里设过白牛县,所以此城又名唐城或白牛古城(一说为张骞故城),现古城墙还较为完好地保存着。
一.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市区西部花洲坊内,南对穰山,北临湍河。原为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邓州刺史袁朴所筑穰台,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知州范仲淹知邓州时重修并置学于台上,取名花洲书院。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曾加修葺。元代初年废去。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复置学院于范仲淹祠西偏室,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州徐世恩重建黉学及书院于台前,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州王嘉会等多次进行维修扩建。
二.穰城公园 穰城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穰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穰城县最早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当时设置郡守一职,辖今河南东部大部地域,包括今天的濮阳市全境、开封市、商丘市和许昌市的一部分。汉武帝元鼎四年 (公元前113 年 )撤郡设县,名穰县,属南阳郡管辖。隋朝开皇十八年 ( 598 年)将穰县改为穰城。宋朝崇宁三年 (1104 年 )又恢复旧制,仍名穰县。金贞佑四年 (1216 年 )再改名为邓县,从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白牛古城 白牛古城又称白牛城,在今白牛乡白牛村东南约百米处。古城城垣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残高约10米。四周各有城门和门墩遗迹,东、西两门附近尚存有瓮城基址。城内西南角有砖砌高台一座,上有一块方形石碑,碑上阴刻“汉广成将军张骞故里”八个大字。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白牛古城,故址在今河南邓县西北白牛庄(原白牛集),系汉代所置白牛县城旧址。据此推测,该城应为张骞任监御史时的封邑。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火不断,目前古城已毁,仅存夯土城墙和方碑遗存。
四.穰侯渠塞 在城区北部的湍河北岸有一道人工渠道,叫"穰侯渠",据说就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凿出的。《古今图书集成·堤堰汇辑》引陈仁锡说云:“南阳穰县有穰侯渠,当是魏冉开凿以防水患。"《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亦云:“穰侯渠在邓城北三里湍水滨。"
五.张骞墓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陕西西安人,中国西汉时期的传奇外交家。其奉命出使西域,首次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第一次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通过这条道路远售西方。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来中国丝绸之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张骞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开放的使者”。 张骞的墓地位于市区西北1公里处,墓前竖有1979年所立的省重点保护单位石刻碑记。墓地面积2.7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原有墓冢两座,现高大的墓冢和墓前的神殿均为1984年所建。墓周围遍植松柏,四季常青。1986年9月,国际汉学会授予张骞“世界伟人”荣誉称号铜牌。
六.桑华池 相传,周穆王姬满巡游天下至宛西时,见一孩童溺水而亡,便下令掘井救活。此后此处连年丰稔,百姓感念周穆王的恩德,遂将此井命名为“穆王圣泉”。后人在此附近发现一处温泉,泉水温度高达66度左右,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洗浴具有保健疗效。唐朝末年,此地设立桑华寨,以泉池为中心形成集镇,得名桑华池。明朝洪武二年,在此置桑华保设置巡检司署,隶属南阳府邓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因洪水冲毁,迁移于今花洲办事处所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