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多少时间?
最近,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极端低温天气。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寒潮蓝色预警,1月6日至8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0℃。 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部、华北中部等地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 最低气温0℃线将逐步南压至江南北部一带。 1月7日早晨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新疆塔城,为-24.3℃;1月8日凌晨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北京,为-20.6℃。
此次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风力强等特点,堪称“霸王级”寒潮。 那么,什么是寒潮呢?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寒潮?
当气温突然降到比前一天低2℃以上时,我们就称之为“寒潮”来袭。 通常,寒潮是由冷空气聚集而成,并在移动过程中不断收集周围热量而越来越暖的寒冷天气。寒潮一般出现在冬春交替时节,但冬季也会出现“霸王级”寒潮。 在我国气候分类中,把低于-5℃的日均温定为冷寒线的界限,将大陆平均气温分为热、暖和凉3类,分别相当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温度带。
每年秋冬之交,当北冰洋海冰融化,大量冷水注入北大西洋,使得北大西洋纬向季风爆发,随后西风带南下并将冷气团带到西欧和美国。在北大西洋上形成的低压槽,往往可以吸引来自西北欧、西北美洲的高气压系统沿槽前进,从而引发一次强烈的“霸王级”寒潮。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曾经的“极寒之地”——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出现多年不遇的极热天气。 据英国《卫报》报道,由于北极圈内升温幅度超过其他任何地方,2020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之一,北极熊濒临灭绝。
有科学家预测称,到21世纪末,北冰洋可能不再有冰盖,对全球气候可能造成极大影响。 除了北极附近海域外,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赤道附近海水温度也持续上升。太平洋水温升高使得厄尔尼诺现象频发,进而通过影响大气环流造成世界各地降水异常和气候变化。
可以说,全球变暖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多方面严重影响。 除全球变暖外,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 此前,中科院大气所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近5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数量减少了90%左右,原因是我国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抑制了沙尘暴的发生。
人类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对极端天气是可以起到一定预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