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是怎么预报天气预报?
其实,人类发布天气预警信号的机制是模仿蚂蚁等昆虫群的迁移行为建立的。 1959年,美国气象学家洛克比(L.H.Lockwood)在研究北美洲西北角的海鸥群体运动时首次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他发现如果一只海鸥发现冰融水后的浅滩中有鱼,它会一边返回巢穴边大叫“有鱼!”,随后越来越多的海鸥被吸引过来,形成集体行动。而事实上,在同一个巢穴中的海鸥是相互了解的,当其中的一只发现食物后,所有饥饿的海鸥都会知道并奔向该地点。这种共同行动不仅使每个海鸥都能饱餐一顿,并且能有效地避免捕食者。类似的,如果蚂蚁发现一个温度和湿度都很适宜建立蚁窝的地方,它会在穴口附近释放信息素,通知其它蚂蚁尽快建立新的家园。这样不仅保证了每只蚂蚁能找到适宜筑窝的场所,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6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尝试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来模拟昆虫的趋性(entrainment)。美国气象学者史密斯(R.J.Smith)与日本气象学家小野寺(S.Konno)分别独立提出了用化学信号物质模拟蝴蝶翅膀闪光来诱发昆虫群集行为的设想。他们设计的实验都证明了只要适当混合、调制一种简单香味,就能触发蜜蜂、蝴蝶等昆虫的定向集结,从而建立了利用信息素进行昆虫诱集的理论基础。之后,科学家们又相继证明了信息素能够引逗多种益虫和大害兽。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经广泛地将信息素应用于林业、农业生产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与防治中。
1、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知了唱歌全与天气有关,燕子低飞是由于要下雨了空气潮湿,小虫子飞不高,燕子为了能捕食低飞。
2、蚂蚁搬家的原因是蚂蚁是有组织的生物群体,具有探路的蚂蚁,当探路的蚂蚁发现有洪水的可能(下雨下大了就有可能),会通知大家搬离,故此有蚂蚁搬家要下雨的农谚。
3、知了唱歌是因为温度高了,活动更加强劲有力。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昆明盘龙江等地觅食休息,是一种趋暖行为,在每年的十月份前后就又飞回去了,是一种趋冷行为。
5、猪打呼噜和天气无关。在我们北方,猪打呼噜是因为在槽内饲喂的的饲料吃完,准备回圈躺下了,在回圈的过程中会打着哈欠,哼哼。
当然,动物们有时候也会“欺骗”人们,比如“大水隔不过三冬两夏”,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水灾,而如果遇到大水年份隔不过三年,有些年份,隔期更短:1931和1935年,1954和1956年皆发大水,1991、1996、1998年也接连发水。这便与“三年一水”规律不符。再如1954年本是大水之年,而武汉地区在立夏(5月上旬)前后却燥热少雨,以致农民误信“旱拦立夏”的老话,纷纷引水放干了湖塘水,以备灌溉,结果7月份后大水接踵而来,致使造成洪涝成灾,损失惨重。
再比如,1954年初夏,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久旱无雨,出现“立夏旱拦三年”、“小满过早无旱”等农谚都有被否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