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指数是什么?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预报只有40年的时间记录(北京气象站1969年开始有连续气象资料),而能准确计算出气候模式的模型也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数据。用历史数据来模拟未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谓的“百年预测”其实是以一定区间为预测对象的。比如,有人把1851年到现在的气温变化用统计方法做分析,得出结论:在预测的3个参数里,一个是在线性函数中增加一个常数项,另一个是加入一个线性趋势,第三个才是气压高度差。这个气压高度差的数值实际上描述的就是大气科学中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东南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季风携带的水汽减少,从而造成我国南方地区干旱或者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百年预言”其实就是以半个世纪为单位来模拟下一个半世纪的气象情况——这种精确度显然是无法让人满意的。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有的。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气象数据,而现在可供利用的数据却有限。而且,新的方法还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漫长的验证过程才能最终确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用简单的物理或数学方法来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实现的。面对未来突然袭击的沙尘暴、龙卷风或者热带风暴,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做好应对措施,而不是提前知道时间就万事大吉了。
天气预报指数,是气象要素或气象条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军事、农业、交通、能源等各方面相关程度的一种说明,用以专门表示某种气象条件出现的时间(某日或某时段)和空间(市区或郊县),以及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的量级程度,并指出其影响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的气象信息形式。通俗的讲,指数就是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形式介绍气象概念或气象术语的通俗易懂的“说白话”。
指数的由来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天气预报的用户日益增多,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气象部门的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日益丰富,预报技术长足进步,可预报性强的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天气预报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日新月异,报纸、电视、广播、通讯、网站等传媒使天气预报信息迅速到达千家万户。如何既能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进一步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又能更广泛、更有效地满足公众日常生产和生活对气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以灾害性天气预报为主转向全面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从而实现气象服务的“两个转变”,是当前气象服务领域急需解决的亟待课题。因此,建立一种既能反映天气特征,又能通俗易懂的气象信息传递形式十分必要。自90年代以来,天气预报指数以其简练、新颖、生动的特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尝试应用,受到广大用户和公众的好评。其内容和种类也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在这一领域开展此项工作晚于国外,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指数预报的内容和种类已开始逐步接近国外水平,在一些省份已正式播出。天气预报指数已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指数的特点 天气预报指数简明实用,易为公众理解和接受。它改变了以往用气象要素实况或用专业术语进行预报的方式,而用指数的形式将人们对天气的敏感程度和气象条件用相关指数来表示,从而使人们对于天气条件有更加直接、准确的量化概念。指数应用气象原理,把相对复杂的、专业的气象条件与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经过科学的计算,简化为不同等级的指数(一般1—5级),并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使人们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和把握。
指数的分类 由于需要预报的对象各不相同,并且预报的标准、指标也各有差异,因此天气预报指数主要分为三类,即生活类指数、健康类疗指数和专题类指数。其中,前两类指数主要介绍给普通用户和公众,在天气预报中发布,用户和公众可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网站等传媒获得,第三类指数则主要提供给特殊行业和有一定技术要求的用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