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怎么分辨冷热?
首先,我们要知道,温度是一个平均值,但它不是每个地点、时间都适合的。 比如,对于飞机故障率这个指标来说,对航空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时,就要考虑时间的平均问题 —— 例如,10分钟之内连续发生的2起事故,即使对象不同,也不能认为事故发生率是2倍;同样,1天内发生的事故也不宜累计计算。这是因为,人们对一天内(或更长时间)的气候状况、空气状态等因素难以保持完全相同的看法。也就是说,时间上的平均,必须考虑“时效”的问题。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我们很难针对某个时间点上的环境特点,作出精确预测。在数值预报中采用的方法就是,用过去一段时间(如3天)的数据来估算未来情况。当然,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只是近似真实系统,并且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是,当我们把时间范围扩大,从几天扩大到几个月甚至更长,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例如季节更替等)因素逐渐被减弱,天气系统的变化逐步呈现规律性变动,这种近似就不太困难了。当预报的时间长度选定时,无论是否包含当前时刻,预报的准确度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举个例子:在气象上把1月1日到4月30日的气温总和,除以12个月得到每月的平均气温,再把每年的平均气温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值。用这个平均值来计算温度,基本能反映该地气候特征。 而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而言,其影响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难以用短时间内的数据来进行预测。这时,就需要结合更多的信息来构建更加复杂的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