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还有哪些景点?
1、报国寺,位于峨眉山西北路,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原寺仅有一幢三间殿堂,清康熙年间扩建为九间大殿和两座禅房。咸丰及解放后多次遭毁,现在的大雄宝殿系80年代重建的。 进山门有弥勒佛坐像,两旁是四大天王,山门内是弥勒殿,殿前有放生池,再前为大雄宝殿,两侧为禅客堂和客堂。殿后有灵官楼,楼上供护法神王灵官。
2、万年寺,在峨嵋山西北7.5公里处,始建于东晋恒康元年(300年),名普贤寺;梁武帝敕改今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和光绪二九年(1903年)两次大规模重修,现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万年寺原名“圣积庵”,据传因一僧在此植竹500株,得种而不死,因此取《华严经》中“圣积五百那由他”之句而命名。
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山门外有二龙戏珠、五龙捧圣等石雕。进山门迎面是重檐歇山顶的山门殿——天王殿。殿左有朝圣门,右有朝云亭;殿后有接引殿。出接引殿便是大雄宝殿,殿左是藏经楼,殿右是钟鼓楼,再往后是千佛阁、灵官殿以及明代建的天皇殿,天皇殿后有祖师殿,殿侧是万年亭,亭下有个小瀑布叫飞泉。整个建筑群依地势起伏而设,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致,既宏伟壮观又古朴幽雅。
3、伏虎寺,位于峨眉山市区西南7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相传因峨眉山白猿多而能伏虎,故以“伏虎”为名。它背倚凤凰山,前临清水溪,与报国寺相距4公里,是峨眉山大寺中的第二大寺。寺前的石阶旁还有一棵千年古杉,高约30米,树干底端要4个人才能合围起来,树冠如盖,人们称其为“大伞树”或“绿天大伞”。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地藏王殿、罗汉堂等多处建筑,其中以观音殿最为考究,殿内供奉着三尊铜铸观音立像,中间的一尊高达5.21米,是四川最大的汉白玉佛像之一。此外还有明代所筑的五观堂,清代修建的六角井亭、碑廊等等。
4、洗象池,在峨嵋山金顶下20余公里处的清凉桥旁,海拔2160米,是峨嵋山大庙之一。据说以前山上没有水,和尚们需要从山下担水来喝,但山路崎岖,十分不便。一天夜间普贤菩萨托梦给方丈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他会派象群来到山上为大家挑水,大家只需备好青苔迎接即可。第二天果然有象群从远方来到山上,而且真地为峨嵋山百姓挑来了清水,从此这里成了普贤道场。 为纪念此事,后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洗钵池庙即如今的洗象池。后来有人发现大象只在六月二十四日来,于是每年这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烧香拜佛祈水。如今每逢夏至前后,从山下到洗象池常常可看到成群结队的野象往来。 洗象池也是一条比较成熟的徒步路线,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很适合休闲旅游。 5、纯阳殿,是峨眉山佛教徒最早的寺庙之一,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纯阳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进深各3间,建筑面积近50平方米,四周回廊,屋顶翘脊有狮、象和仙鹤、狮子,屋脊有陶塑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大门左右有两块石刻对联:上联为“蜀国江山来紫气”下联为“峨嵋香火护梵铃”横批为“大雄宝殿”。 其前身是“普恩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原名普贤观,是僧人慧通于唐懿宗时来此结茅而居所建的道观,当时有“道侣常满,斋粮不断”之称誉。宋元明清各代曾有修葺增建。民国初期被焚毁,现存建筑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原有建筑已无一存留了。
6、雷洞坪,在金顶北面15公里处,为峨嵋山游程的最后一站,海拔3077米,是一较大林园区。相传宋代有天将许远被贬在此,因念家乡,每日“呼风唤雨”,因而得名“雷洞坪”。 进入雷洞坪不远,便是接引殿,这里是观赏日出、云海最佳位置。殿外一侧有一个观景台,可在这里远眺金顶。雷洞坪后面有一座金顶上最大的宫殿——太子坡。这座殿宇虽不如金顶上的其他寺庙高大,但却显得小巧玲珑别有一番情趣。 雷洞坪上有很多农家可以住,条件还不错,不过旺季价格有点高哦! 7、金顶,即峨嵋山主峰,最高海拔3077米,因其金碧辉煌的金殿而得名。这里地势陡峭,景色秀丽,是观赏峨眉山峰景观的最佳地点。 登上金顶可观日出、赏云海、低览峨嵋全貌。 8、金顶的寺庙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四大佛殿之一的金顶华藏寺。 金顶华藏寺是金顶的主殿,殿内中央供奉着阿弥陀佛铜坐像,这是峨眉山的镇山之宝。传说这尊铜像是清朝乾隆时期由一名姓张的宫女用10年时间精心铸造而成的。 这座佛像造型独特,头顶上还铸有一个小小的释迦牟尼摩尼锦。 华藏寺四面墙壁上的彩色壁画也十分精美,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绘于清末年间的壁画,生动地描绘出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 在华藏寺左侧的望佛台上有两棵高大的古树,一棵为银杏树,另一棵则是铁树。这两棵树都是千年的古树,颇为珍贵,尤其是这棵铁树,不仅是峨嵋山“十亩古树王”之首,而且还是中国仅存的3株铁树之王之一,堪称国宝级文物。
9、洪椿坪,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国家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峨嵋山东南角,距山脚大约15km,距报国寺约10km。洪椿坪原名“千佛岭”,后因唐代高僧洪椿禅师常在此结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