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是哪个年代的?
西安明城墙是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于明朝修建的,在建筑格局上采用的是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西安城墙修建过程
14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朱元璋定鼎金陵后,为了抗元,遣傅有德等领兵西征,占据陕西,先后在这里设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布政使司,西安都卫等机构,以加强陕西的统治。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以南京为中心的统治,按照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宏图大略,命当地官吏拆毁旧有唐、隋、五代、宋、金、元的城墙,重新修筑新的坚城,这就有了现在的西安城墙。
城墙设计者为曾任工部尚书的 LOCAL 户县人陆彬,工程浩大,仅采石工就有137488人,烧制城砖的城砖匠187400人,157260人为运砖民力,从1374年(洪武7年)开始兴工,至1378年竣工。城砖为秦砖汉瓦式的绿色,长宽厚为55cm×24cm×12cm,每块重达25公斤,17米的城墙厚度可以并排停放6辆坦克,高度达到12米,城分四门:长乐门、永宁门、安定门、安远门,墙有箭楼98座,敌楼98座,角楼2座等。
清朝入关后撤毁西北、西南两翼城墙,又在东、南、西三面筑月城,使南门成为重城,即现今的西安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