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何乌鱼火锅?
乌鱼火锅的出现,是火锅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乌鱼火锅源于重庆,已有百年历史。最初流行于水码头船工之中,后来逐步登上大雅之堂,并随着内河航运的发展和人口流动而逐步走出巴渝两地,远传海内外。乌鱼(学名:乌黑),也叫乌青、江鱼子、乌贼等,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乌贼科,是我国特有品种。
乌鱼体黑、头小、口大,背部光滑,腹部生有许多棱状突起,底栖于水深20~40m的沙泥质海床。成鱼体长约50~60cm,生长速度很快,1年可长4~5kg,大者可达15kg。乌鱼肉肥嫩鲜美,营养丰富,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还有糖类、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乌鱼具有补肝、益肾、养血、明目的功效,对治疗骨蒸潮热,产后下痢,虚劳羸瘦,消渴、风痹等症有显著疗效,是少有的食疗佳品。乌鱼除肉可食用外,鳔可入药,有补肝肾、治虚赢之功效,治脚气、解蛊毒尤为特效。将鲜乌鱼胶切片晒干,加冰糖炖服,对肺结核、慢性气管炎有显著疗效。
相传乌鱼火锅是古代船工的吃法,早年间,在长江、嘉陵江上有许多往来的木船,船上常年有渔民以打渔为生,乌鱼常常会成为他们的下酒菜。船家打渔后,将乌鱼捉住,剖肚洗净,在河滩处就地取来石块围成“灶台”,放上盛有水的瓦罐,投入乌鱼和各种配料,煮熟后食用,以补充体力,恢复疲劳,他们称这种吃法为“水煮乌鱼”。船家将乌鱼烹制成美味佳肴,并将烹制乌鱼的经验传播到靠江靠河的广大区域,乌鱼美食由此广泛流传。后来,他们回到沿江沿河的码头,将江滩里烹制乌鱼的方法带上来,把乌鱼放在锅中烹煮,在汤汁中加入了辣椒、花椒、姜蒜等,味道比以前更好,由此演化成为乌鱼火锅,成为码头船工们的美味佳肴。乌鱼火锅传到城镇后,为保留河滩船上烹制乌鱼的习惯,在烹制时,仍然沿用着铜盆、木船作餐饮器皿,逐渐成为城市的火锅店中的一种特色火锅,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