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是头伏?

计效园计效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头伏是初伏的第一天,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立秋之前的最后一个庚日出伏。 今年头伏从7月16日开始,7月25日结束,共计十天;中伏从7月26日开始,8月14日结束,共计二十天;末伏从8月15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共计十天。

在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不论头伏、中伏还是末伏,一天之中最热的时间段一般在中午至下午两点左右,此时阳光直射地面且地表温度最高,在户外工作应适当减轻劳动强度并适时补充水分和热量。

“三伏”期间,人体体表毛孔舒展,血液循环加快,汗液挥发,水分流失增多,因此在“三伏”期间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外,还应多饮水来补充丢失的水分以保持血液循环稳定进行。

高温酷暑天气极易发生中暑,因此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晒并在炎热夏季及时补充淡盐水或含盐饮料来预防中暑的发生。还要适当吃一些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豆类、香蕉等,以减少电解质丢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细胞正常功能。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高温季节不仅应注意合理饮食还须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同时注意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更不要因为气温升高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卞月香卞月香优质答主

入伏,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我国传统历书的二十四节气中设有伏天,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伏”是隐伏避暑之意,伏天是一年中气候最热的日子,我国传统历书的“伏天”是从夏至后开始。

三伏天的日期计算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六十甲子”。如果农历夏至后的某—天是“庚”日,那么这一天叫“初伏”或“头伏”,“庚”日的根据干支纪日来推算的,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初伏从这天开始,持续10天;从初伏的最后一天再往后推10天是中伏的开始,但中伏的长短不固定,长则20天,短则10天,规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从头伏的开始日向后推30天即为末伏的开始日,末伏一律为10天,从末伏最后一天向后推10天就出伏了。一般情况下,初伏为10天,二伏为20天,三伏为10天,伏天总共为40天,但出现5个庚日多的年份,二伏为10天,则伏天总共为30天。我国大陆地区使用的农历(台湾地区使用阴阳合历的中华历),对闰月的设置有规当某个月没有“中气”叫做“置闰”。二十四节气在气候上的反应比公历明显,为了使每个月有中气,农历有时需要设置闰月,闰月只有“初气”而无中气,二十四节气有12个中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