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什么叫锦官城?

黄子烽黄子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做“锦官城”,而它的遗址就在现在的成都市中心。 那么为什么要建造“锦官城”呢?这跟古代丝织业的盛衰有关。汉代以前,蜀地生产的蚕丝的质量和产量都是最高的,汉唐时期更是把蜀地的蚕丝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

由于蜀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又有肥沃的平原,所以自古就是粮仓。再加上这里水网密集,非常适合灌溉,所以又被称为“天府之国”。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地理条件的变化,长江中游以及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仓,蜀地进行垦殖,生产量开始下降,但质量仍然是最佳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海路的开通,东南亚及印度等地的丝绸原料(主要指蚕丝)经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同时,西方的亚麻、棉纤维也大量进入中国,我国古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为了维持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时政府在四川地区鼓励种植桑树,并派出太监主持蚕务,统一收购茧丝,统管缫丝,专卖生丝。

政府不仅控制了生产和销售,而且还规定使用的染料只能为蓝、绿二色,以保持蜀锦的原有特色。但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居高不下。明代初年,为了发展经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从江西、江苏引进了占城米和棉花的种植。明中叶后,随着江浙织造技术的传入,苏杭地区成为重要的棉纺织业生产基地。

不过,这种染色技术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危害,使用含有砷的颜料染布,经日晒雨淋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这种技术直至19世纪末才渐渐被淘汰。 另外需要说的是,现在成都市区内的锦江,古代属于流沙河的一段,称为“濯锦江”或“浣花溪”;而古代成都北部的锦江则另称“流江”,是岷江的一条支流。

扈子锋扈子锋优质答主

《蜀记》载:“西南两江合处,启岸曰南城,即旧锦官城也。其北对卢城,则濯锦池矣。《华阳国志》谓锦浦是也。今有营,谓之蜀公营,或曰府锦局也。”可见,原址大致相当于今南较场一带。隋代在原南较场一带的“子城”被废弃后,成都城内继续从事丝织的“锦工”,还有“锦民”、“锦匠”和“锦夫”,有的从事种桑、养蚕和缫丝等。

当时在成都东门外的一道江堰上,因常常有恶龙作怪,专等晚上人们熟睡后出来搅水为害。百姓为了镇住恶龙,就在堰上建起一座“镇水寺”镇住龙神。因为恶龙是专在晚上兴风作浪,所以百姓就用晚上出丝最多的“夜光蚕”所出之丝织锦,敬献给寺内龙神。后来,镇水寺改名为“望江楼寺”和“崇丽园”,那织锦也就改名为“崇丽锦”了。

唐代成都丝织业的兴盛,使成都的蜀锦声誉更高。唐人章凭借对成都的了解,形容成都“锦江持作照梳洗”,连锦江也被当成梳妆的镜子了。”唐代著名文人张籍在《成都曲》中这样描绘成都:“锦江烟水绿溶溶,花外连桡倚翠丛。波上浣花应好在,池边濯锦尚无穷。”唐代张瀛也曾说:“锦浦三城近旧时,宝河犹是绕长堤。”唐代的成都,不仅是全国的产锦中心,而且也是全国的织锦业中心。唐代的贞观年间(627-649),长安设有“西市场”,这是当时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和货物交易市场,成都产的蜀锦就是通过这里转卖给波斯商人进行贸易的。据《唐书西域传》记载:“大食国在波斯西……其贾人往往宿于南海上,大食诸国之货,得奚婆等国船,始能泛海东来。有韶州商人将绢数匹往南海,易他货,至回洛仓,逢大食贾兼金以市之,即知岭南所无。其人未测,复伺之,往市于广州,遂与俱东,所至不知国名。蛮舶来往南海上,一年才数辈,货药之类,使还,历五六年始抵大食国(即今日的伊拉克一带)”。

以上史料记载清楚地表明,在唐代,外国商人不仅通过西安的“西市场”买走了成都生产的蜀锦,而且还到广州采购包括“韶州商人”拿去贩卖的丝织品。由此可见,成都生产的蜀锦,不仅与国内各地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还与国外一些国家发生贸易关系。当时,外国商人所购的丝绸,其中大部分都转卖给印度等地,印度当地生产的物品又从海路通过马来半岛,经由广州进入内地,再辗转长安出售,使印度和波斯都逐渐成为中国的货物市场。成都在唐代是西南地区丝绸集散地,同时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之一。杜甫在成都曾写过:“锦里逢逢,江一楼当近闻。巢边野雀迎客静,花下山僧扫地延宾”的诗句。成都“蜀锦”闻名天下。

五代时,孟昶在后蜀任职时,其妻花蕊夫人曾做《宫词》云:“鱼藻宫中邀宴会,玉栏开处见神鹰。新荷卷翠田田绿,游戏莲花待水澄。”描写皇宫的鱼藻池,池中养着各种色彩的游鱼,还养着神鹰以及用带绿色的荷叶装饰成翠色的游船,游船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间飘荡。孟昶在芙蓉盛开时,经常带宫女去濯锦江边泛舟,观赏满江秋色,还组织宫女在锦江中划船搞些水上运动,或进行游艺,或作划船比赛,以此进行“宫宴”消遣,其宫词曰:“芙蓉深盛锦江边,戏彩轻舟自在摇。尚带宫衣临绿水,好风襟袖棹低时。”在锦江中戏耍的宫女,临水时仍高挽着宫髻,摇动船桨的宫女,衣袖在微风中敞开,显示出天下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