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怎么?
作为一个在十三行做了8年生意的行内人,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简单点说,现在的一手批发商就是以前的档口老板,以前批发是档口批发的模式,顾客上门挑选问价,有合适的就下一单,这种交易模式使得很多不够专业的买家很受伤(因为不懂行情),而专业买手的优势则非常明显。
现在的批发形式正在逐渐向淘宝式零售过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批获取货源,这对于一手批发商来说其实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对于淘宝商家来讲,他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细节图、实图来展示产品,可以更好的展现自身的信誉,而对于一手批发商而言,他们需要打造的是品牌形象,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来做这件事的,所以他们面对越来越多这样的客户时,显得有些无力。
外贸订单的减少也是一手批发商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都知道,以前的一手批发商大部分都是做外单起家的,随着外贸行业的萧条,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转型做内销或是电商,这对他们来说是另一个致命的打击。
虽然行业都在说要转型升级,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呢?很多人其实是模糊不清甚至是毫无头绪的,我劝那些想做实体店的朋友还是要好好思量,因为实体店的运营成本不是一般的高,你如果没有足够的优势,那么最终可能只会是血本无归。
清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沿海地区人士私自出海贸易,海外的货物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朝廷又推行“例价”制,规定洋货行(十三行)买卖货物的价格,以行商与外商互市的最高限额,洋货到中国后,必须存入官府加印封固的行商“公行”中。
清初,广州经销洋货的商行有洋行、十三行、洋货行、十三行洋行、广(州)行等各种称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广州一口通商,专做对外贸易的商行一律集中于广州,外商来广州贸易,必须通过这些专营进出口贸易的商行买卖货物,所以商行实际称为“公行”。虽然商行曾经不止十三家,但通称“十三行”。
行商垄断了对外国商人贸易活动,外国商人被迫遵守《防范外夷规条》、《约束商人格例章程》等各种行规。十三行鼎盛时期,坐贾行商达20多家,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嘉庆以后,十三行开始逐渐走向衰落。1826年,十三行余下的4家商行合并为1家,贸易额大幅下降,成为“官牙”的附庸。
十三行商馆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进犯广州时被焚毁。十三行是清代国策的产物,其发展、兴盛和衰落过程,勾勒了清朝国运的兴衰轨迹。
十三行地处广州珠江南岸,位于今广州荔湾路、桨栏路一带,因商行集中、比屋相连,被俗称"洋行街”。从1827年至1841年,先后有伍秉鉴、潘有度、卢茂宏 (1776-1820年)、徐荣居(清乾隆、嘉庆时人)、潘启官、潘绍光(清中叶人)、黎柱臣、梁大昌、伍文光、叶亚伍等行商。
在十三行商馆对西方商人开展贸易的行商总其名为“洋商”。西方人对十三行经营贸易的行商称为“公行”“大班”“总商”,如伍秉鉴就被称作 “Macqueen(茂承)总管”“广州总商”“伍秉鉴大班”伍茂记洋行行主。
伍秉鉴是十三行行商的佼佼者,他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购得英国“坎特伯雷”号船,定名为“伍秉鉴之福”,亲自派员驾驶,赴南洋、印度、美洲从事海上贸易。嘉庆二十五年(1820)他从香港仔山脚购入土地,建别墅并从事农、林、牧多种经营。后来他又在广州河南、花地、芳村和香港仔购置多种产业,开设钱庄、银号、丝店、药店、绸缎庄、典当等。他还投资于房地产、典当、丝绸、茶叶、农林牧渔等行业。他投资的产业遍及广州、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地,成为广东乃至中国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