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内天气预报准确?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做过相关的研究,就分享一下我的结果吧!首先我们要明确影响天气的系统有很多,但影响我国的主要有七个: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西风槽、热带气旋等,而真正能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是锋面系统和温带气旋(就是常见的天气系统),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这些天气系统的生命史。 而天气又有短时(几个小时)和中久(几小时至几天)之分,一般对短时间内的天气预测,误差范围在30%左右,而对中长时间的天气预测,误差范围可以缩小到15%~20%。但这只是理想情况下的结论,实际上由于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种类复杂且多变,再加上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完全精准模拟大气运动,故实际的预测精度比这要差一些。
那有人就问了,既然实际预测能力不如理论分析那么强,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模型有问题呢?其实也不尽然如此,因为影响气象条件的因素实在太多,以至于我们无法逐个去寻找造成误差的原因,更何况去一一修正。 对于气象学而言,误差总是存在的,我们只能在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增加计算机性能两个方面去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精确预报的目标。
气象观测数据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置在各大洲和大洋的气象观测站网来完成的。现在,观测网不仅布满陆地和海洋,还伸向了高耸的空中和深邃的大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上空,还有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等空间观测平台。因此,气象观测得到了“海、陆、空”立体式的关照,它不仅能获得地面的气象数据,还能获得高空的气象数据,从而形成覆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信息。
这些观测资料通过气象通信系统收集到中央气象台,然后被存入计算机,在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业务平台上加以运用,成为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科学依据。在这些观测数据的支持下,中央气象台制作各种指导产品,通过气象通信系统下发到各地气象台。此外,中央气象台还与世界气象中心及其他国家开展业务数值预报产品的交换合作。各省级气象台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成省级的指导预报产品下发到市县级气象台,同时也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向社会发布。市县级气象台以此为指导,再制作本地区更为精细的预报产品,通过本地媒体对外发布。就这样,人们从电视、广播、网站、报纸、手机接收到的每天、每周的天气预报和月、季、年气候预测信息从中央气象台经过了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旅行”。
随着观测技术与传输技术的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