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最多能预报多少天?
现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能到星期甚至更久。提前几星期甚至是几个月预测天气状况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要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当时正在进行的天气形势分析,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天气类型等。但不论如何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经能够相当准确地对今后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了。 不过这仅仅只是预测,并不能确保绝对正确。目前气象科学对于极端天气仍然无法做出精准预测。就像6月北京的暴雨,再给现在的时间与条件,恐怕也无法准确地发出预警了。
这里就要提到天气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之一了——天气学主要研究短期(几天以内)的天气变化方向,而气候学则更注重长期趋势(几年以上)。因此虽然天气学和气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但是两者的研究重点并不一样。 这里就牵涉到了一个当前非常热的话题:气候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全球变暖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频率增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北京的高温其实只是一个“渐强”的信号而已……
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越来越密切相关。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 与50年代相比,如今的3天预报,其准确率提高了2~3倍,5天预报的准确率赶上50年代的3天预报了。但再往后,尽管气象台已能做出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其准确率还赶不上50年代的5天预报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存在一个预报极限,即只能预报到这个极限时间,而无法超越。大气运动是一个耗散性动态系统。所谓“耗散性”是指这样的动力系统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子,系统的运动(亦即天气过程)将不可避免地被吸引到吸引子之中。由于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吸引子,人们无法事先知道天气系统将被哪一个吸引子吸引,故无法做出长时间的天气预报,这就是天气预报的极限性。“蝴蝶效应”形象地揭示了天气预报的极限性。
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止步,仍在想方设法延长预报的有效时间。例如对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改进,提高初值场精度,完善物理过程的描述等。人们把目光转向月、季、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预测,使之与天气预报相互衔接,在气候预测中应用动力方法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