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英街有什么好玩的?
1、梧桐山:非著名山脉,位于深圳特区东部,西临罗湖,东接坑梓,南坡是深圳市最大的露天水库——梧桐水库,北靠飞鹅山,全长8.62公里, 最高峰海拔943.7米。由于树木葱茏,绿树成荫,风景优雅,早在1984年就得冠以“深圳绿肺”的美名。
2、云巅石:这是一块被无数游客称为“比人还要高的石头”,石头上“中英街欢迎您”几个雄浑的大字刚劲有力。云巅石是梧桐山的最高峰,海拔944米,是莲花山和小天山之间的一条山脊上的最后一个制高点,位于小天山森林公园入口处左前方。若站在云巅石向下看,梧桐山的全貌一览无遗;而若向上登上一步,视线所及竟已是香港新界了。站在云巅石上向东望去,是高楼林立的深蓝深圳。
3、相思树:相传古代有一位富家小姐,与一位小伙子相爱,但他家徒四壁,条件很差,家私典当一空,还不时遭到恶霸的欺凌,两人的感情逐渐淡薄,姑娘恨小伙子无用,便弃他而去。小伙子悲叹自己命运不佳,终日郁郁寡欢,终因伤心过度,患瘵而亡。死后尸体被放牧的人撒落了骨殖于此,长出一股枝叶稀疏的树,乡里人叫它“相思树”。
4、碉楼:碉楼也称墩楼,是客家传统建筑之一,多建于明、清时期。客家先民为避战乱,沿长城、官马大道往东迁徒,在赣、闽、粤边境留居,构成所谓的“客家人”。他们既不走江南丝竹之路,也不走山西雁路,而是绕长城而走,形成所谓的“客家道”,进而保存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客家先民所建的碉楼多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设计色彩。客家先民建碉楼居多的理由有三:
a、防御性。客家处于宋、元、明时期战乱最多的的地区之一,客家人在抵抗袭扰中形成了强烈的防御性。客家的碉楼大都有炮台,可瞭望和射击,有的楼上还有通风孔,可供防火,有的碉楼还有二楼,在底层驻军作战、养兵驻马,二楼放兵符、命令,以及作战时发号施令,防御性非常强。
b、安全性。因为客家居地多山地、丘陵,地形险要,不利于骑兵作战,这对客家安全是极为有利的。客家民系对居住地域的选择十分讲究,一是靠山,二是藏风,三是纳水。山上宜建楼寨,高处可视邻寨,低处易守难攻,与村外农田水利相结合,构成完善的防卫体系,形成防卫、居住的统一建筑群落,进而达到安全之目的。
c、排它性。碉楼是客家的防御性建筑,客家人在封建宗法性的家族制度的保护下,聚族而居。他们拒汉族移民,阻外地人入内,外来人入客籍,必须“出洋(过番)两年,算作外方之人,不归本籍登籍”。这种排它的“保民间议”,在元代《吉州志·风俗》“欲去与不去”条已有明确记载。其“不许外人入客籍之规定”,清陈宏谋《陈伯宜》:“田居之有害于士者,为其可以奸矣。故律载,佃人假借田主资财,及将己之物质於田主者,计赃以奸赃论。然审实其事,不与田主知者,勿论。”客家的排它性在明代中后期尤为突出,客家的“硬岭”制度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陈宏谋曰:“客家者,本为汉人。其始辟山林为田者十二三,有田庐之属,听故宗主之祭祀,已则不能,遂别为宗支。……凡客系皆豪族,力耕蓄积。无征发之役,亦无里正、赋税、徭役之罹。而嘉应一州独重。如闻先世远来,则至是独强,以故客与硬岭不通婚。
5、烟囱山:山虽然不高,但是风景很美,由于山上有个大烟囱而得名。山有梯级状,可以边走边玩,山上有个大水库,可以玩水和吃烧烤。大烟囱是一座废弃的煤矿烟囱,高55.8米,原直径7.4米,现直径4.8米。大烟囱在兴建时是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高烟囱,它曾于一九六四年九月九日点火烘窑,在短短的三天内,把烟囱升至一百米以上,创造了中国建筑业的奇迹。由于大烟囱高高矗立,象征着力量,意志和勇气,这些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它还是人们攀登极高目标的力量象征,所以被设计成大马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