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时间怎么写?
纠正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德国没有“时间(Zeit)”的概念。 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是“秒” (second) 或更小的“纳秒(nanosecond)”,而“时(Stunde)”“日(Tag)”“月(Monat)”等等都是天文学上测量时间的用法。 这些天文学上的计时单位在德国的日历里都有对应的词: 时——Zeitstück; 日——Tageszeit; 月——Mondkalender。 而人们日常口语中用“分钟(Minute)”和“小时(Stunde)”来表示时间。 但“小时”这个词在德语里有特殊的含义——“小时”指代的是地球上的一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小时”等于“4400个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长度。 这个特殊含义的“小时”,用在物理量度的时候,一般要在后面加上字母"u"(代表universe,即“宇宙的”、“天体的”),写成h。
所以,1小时的国际制时间是60min=3600s,或者缩写为1h =3600s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小时”和太阳系的“小时”不等价。前者是指一个完整地球的自转周期,后者则指从午夜到午夜的24个小时。如果真要换算的话,需要把前者的数值除以2。 但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是在逐渐减慢的(这跟温度对水银柱的高度影响是一样的),一昼夜的实际时长比24小时要多。 在19世纪之前,人们实际上是把“一天”分成24小时来计算的,每昼夜的时间差被平均分到了每个小时中。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中,“小时”都代表“实际上的小时”,没有特殊的标记。但这样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现在所认可的时间多出1/765。也就是每天多出来38秒。
18世纪开始,欧洲的天文时钟被制作出来,上面显示的“小时”是按一昼夜24小时计量的,而不是按照真实的一昼夜间增加38秒来计算。所以这种钟摆显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快1/765。随着机械钟表普及开来,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看到钟表显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快了1/765。这种现象被称作“钟表故障”(Uhrmenschfehler)。 直到现在,电子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大多以PHz为单位,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也是按“天”计算的,这一算可就出问题了。
例如Google的日历就存在这个问题,它把时间计算方式设置的和天文学一样,因此当你输入1.125个“天”(“天”在这里指国际制时间单位)之后,实际时间只过了0.125个“天”。 而在Mac OS X的日历软件里,这个问题就被算进了“节假日”里面去了。看来Apple也知道自己时间算法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