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准吗?
当然不准,但是很准。 这个结论有点绕,解释一下: 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刻”(23小时56分04秒)和公转产生的“日期”(365.24219天)的组合,我们感受到的一天大约是24个小时。
但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导致的时间偏差、手机信号传播产生的延迟等其它原因,我们收到的“时间信号”实际上要比真实的时间慢一些,比如一个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产生的误差可能达到数十微秒甚至更小。 为了校正这些误差,我们设置了标准时间(UTC/GMT),用天文钟来记录准确的时刻,并且将世界各地的时钟与它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了全球“时刻”的统一。 但是,如果仅以天文钟的瞬时值作为判断依据,那么最终会产生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各个地方的时钟显示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平年日数”(Leap Day),又称为“闰周”或者“闰日”。
公元元年之前,罗马人采用了“儒略历”来计算时间,这一历法每年只有355天(比现在的公历少11天左右),每隔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日,以保证其与季节的变化相匹配。后来基督教取代了罗马帝国,教会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于是便沿用了“儒略历”。 但是,随着公元纪年的开始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儒略历”存在非常大的误差,平均每130年左右就会错一个月,到公元325年的时候,错误已经无法容忍了。于是,“儒略历”进行了修订,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Gregorian Calendar)。
虽然名称变了,但计算方法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每四年仍然要设置一个闰月或者闰日,只是偶尔会出现在二月末或者三月初,具体的位置取决于当年是否被400整除(当全年天数为400的整数倍时,二月份的闰日位于月末;当全年天数为非400的整数倍时,二月的闰日位于月初)。
正因为有闰周的调节,我们的时间与地球公转产生的“日期”才得以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