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字码头如何?
“在天字码头等船,就像在黄埔老港等船一样”,这句流传于老广之间的俗语道出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天字码头的印象——旧、破、乱。 作为广州重要的水运客运站和航运贸易中心,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码头,随着航船的渐渐远去,也落下了时代的帷幕。
2005年,天字码头开始进行扩建并重新开业;2014年,广州海事部门对天字码头及周边水域开展联合综合整治。如今的天字码头,已然成为繁华珠江畔的地标建筑之一,与海印大桥交相辉映。
白天,登岸的旅客络绎不绝;夜晚,华灯初上,这里是情侣约会的热门地点之一。 “天字码头等船,就像在黄埔老航区等船一样”,这句流传于老粤中的俗语道出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天字码头和广州水上运输的记忆。 天字码头位于越秀区中山七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原名“万寿桥码头”,是广州城内三大码头(天字、南石头、西村)之首。 据《重修广州府城记》记载:“城之东门,曰朝阳,东水门,曰迎春……又有外罗城,谓之东濠涌,南有便门二,曰福潮、福云。”这里的“东水门”和“东濠涌”便是今天的天字码头一带。 而关于天字码头的名字还有另一个来源,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广东按察副使郭棐著《粤大记》卷九载:“(天字码头)其地有石碑曰‘万里帆樯聚处’,又曰‘天字号’,盖取法天的字义以名之。” 这里曾是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明代中叶起,从这儿起航的商船可直达东南亚及印度河沿岸各国。外国商贾、文人骚客纷纷到这里下船,也有大量中国货品从此出发,远销海外。
到清末民国初年,虽然京汉铁路修成后对广州水运造成冲击。但直至抗战爆发前,天字码头仍然是全省最重要的货运码头之一,航线通达东南亚及欧美。 黄沙洲尾旧码头遗址 图/网络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天字码头开始改造重建。原址新建的码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年吞吐量420万吨。1959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1988年3月起,天字码头先后被赋予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职能。 2005年开始,天字码头启动改扩建工程,增建库场面积4.6万平方米,建设装卸线、堆场及办公、生活等区域1.5万平方米,并在附近新建广州北环高速公路收费站。 此次升级后的天字码头,将打造港口物流加工配送基地,成为集集装箱、散杂货、件杂货和滚装汽车等综合性物流服务的现代化一流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