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家祠里面有什么?
陈氏家族祠堂,位于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今有120多年历史了。整个祠堂由四座建筑组成,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各有一组房间。正面是仿故宫的形制建造的大堂,上面刻着“陈氏书院”四个字。 除了主建筑外,还有四面围墙和两个大花园,在主建筑物与围墙之间,分布着五个面积不小的院落。每个院的中心都有一条蜿蜒的小河穿过,小河边上立着石碑、石牌坊等,显得非常古朴典雅。 院里栽种着多种花草树木,景色相当漂亮。我这次来,正是为了拍摄“最美庭院”的称号而准备。
不过,可能因为不是周末,又是疫情后的原因,参观的人比较少,我觉得挺满意的。 整个院子里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充满文艺气息的墙画,这些绘画风格各异,有的简洁明快,有的色彩艳丽,还有的夸张幽默,让人看了后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这幅《南粤雄风》,就是采用传统的岭南木刻画手法创作的。 除了欣赏各种雕塑与画作之外,这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舞狮表演”了。每半小时进行一场,表演者身穿绣服,打扮得非常精致,动作也是有模有样,很是可爱。
当然,作为一座博物馆,它也是有自己的“看家本领”的。在主建筑的一楼,有一个专门展览历代陶瓷器形的展厅,里面陈列着各个朝代的有代表性的陶器。它们大小不一,形状迥然,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精美。 不过,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有关陈氏家族的介绍。从他们的身上,我可以看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之一吧!
陈氏书院规模宏伟,装饰华丽。它前后三进,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共有廊巷亭榭19座,石台基、花岗石柱、琉璃屋脊、绿瓦剪边、斗拱梁椽等处处都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书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三堂两厢,两廊门楼、堂前阶梯两耳房、前院屏墙、后院山墙组成严整的三进院落。
前中后三座大堂,沿纵轴线依地势逐级升高,以木座架承托上部建筑,俗称“麻石厅”。中堂是书院讲学所在,进深15.6米,面宽15米,高16.3米,是书院内最高的堂,梁柱粗大,石柱是用整块麻石从底座直通柱头凿制而成。中堂后面是后堂,也称燕 wing8 堂,是议事和宴会宾客之所,堂内有6根石柱,月梁、斗拱、屏门、窗棂和栏杆全是用优质楠木和酸枝木凿制,精雕了大量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图案。
两厢、两廊、门楼、耳房等附属建筑错落有致。左右两厢各有房舍6间,是各地陈氏子弟来广州应考、备考时居住的宿舍。厢房屋顶用镬耳封火山墙,前低后高,使书院形成前低后高,层层递进的格局。
陈家祠的后院是花园,由于祠庙建在小岗山上,所以这里可远眺广州全景,近览西湖风光。花园中间由大石板构成中心过道,两边筑起花坛,坛上原建有六角亭。花坛四周散置着18口麻石水缸。
陈家祠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岭南民间建筑瑰宝,它反映了清末广东民间建筑工艺的先进技术和精湛工艺。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和铁铸工艺上,这所有的装饰工艺全都集中在19座建筑的屋顶和厅堂内。
正门门枕石的雕刻,是祠堂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它宽0.49米、厚0.41米、高0.39米,用整块麻石造就。门枕石前刻一匹鬃毛坚立、仰天长啸的骏马,四周是“凤鸣牡丹”,象征吉祥富贵。后刻11个小孩玩耍的各种姿态,生动活泼。
书院前院正面两旁的书室前还有12扇雕镂精巧的隔扇门,它采用通花手法,全部镂空,既华美艳丽,又玲珑剔透。这些装饰工艺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技艺精湛,气魄宏伟,内容包含了各种寓意“福、禄、寿、喜”等吉祥内容的花鸟人物、山水动物图案,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是研究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珍贵史料。